這兩天批踢踢在燒一則有趣的新聞,大意在說彭博新聞社(Bloomberg)寫了一篇關於台灣疫情的報導,裡面提到3+11,以及台灣是否太過自滿等。
底下的留言很有趣,當然也有人攻擊(或嘲諷)彭博缺乏台灣價值是中共同路人等等。
我一直有種感覺,台灣社會普遍對外媒如何報導台灣這件事很敏感,或說過度敏感。同樣一件事,中文媒體寫,連瞧都不瞧一眼。換作外媒寫,哇!不得了!世界看到台灣!
這種奇異的社會現象,背後脈絡不難理解。台灣長期遭到國際社會孤立,所以當然渴望被世界看見。
就在今晚,我應邀參加了一場天下雜誌辦的線上英文研討會,參加者有彭博台灣分社社長Samson Ellis、英國金融時報駐台記者Kathrin Hille、來自阿爾及利亞的法籍攝影師Walid Bezzazeg,主持人是天下雜誌英網主編劉光瑩。
光瑩準備充分,主持流暢,這是一場很棒的線上研討會。
這三位外籍講者,都與台灣有很深淵源。剛好這兩天,其中兩人的報導在台灣引起社會關注。
彭博的新聞,上述已經提到。Kathrin就是寫那篇宏都拉斯可能與台灣斷交的記者之一。
研討會中,我們討論到一個有趣的話題:越來越多的國際媒體來台灣,是好事嗎?
Samson給了一個很棒的回答。他說,當然是好事,但,there is always a BUT,台灣人也要做好心理準備,看到外媒寫出台灣人可能看了不怎麼舒服的文章。Taiwanese should be prepared for those uncomfortable stories.
說得真好。可是我覺得,許多台灣人還沒準備好。
Samson說,台灣很棒,但外媒來到台灣,不可能整天寫說台灣好棒棒。
沒錯啊,這道理不難理解,不是嗎?因為他們是記者啊。
總之,謝謝光瑩邀請我參加這場很棒的線上活動。
簡單心得,也跟大家分享。